竞品分析不能只关注竞争对手:基准化分析的常见误区

当企业考虑竞争战略时,竞品分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基准化分析作为一种竞品分析的方法,它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自己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并制定出更加有效的竞争策略。然而企业在进行基准化分析时,也存在不少常见误区。

本文内容为触脉咨询分享活动《如何将竞品分析纳入标准化分析流程中》的部分内容整理,完整分享内容可扫描文末小程序码获取

 一.基准化分析的价值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基准化分析获取到三类分析见解:

1、确定所在行业的趋势

2、了解自身的位置:确定优势、弱势和可能遇到的威胁

3、了解增长潜力:看到自己的立场以及绩效差距和机会,找到竞争优势,实现目标

实际上大多数企业可能对于前两项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但其实这两项对于企业做竞品分析或者周期性复盘来说非常重要。

就行业趋势而言,关注行业趋势可以帮助企业了解整个市场的发展方向以及行业中出现的新兴企业和趋势。有些企业在比较对标的竞品时,基本上是依据主观意识探讨哪家公司做的好与不好,这可能导致我们的决策很大依赖程度于我对这特定的几家竞品的判断。但是其实很多问题可能是要回归到行业的。

比如说我发现这个季度我们的流量或者转化降了,那有可能是整体行业趋势在一季度的表现都没有这么理想。除此之外,当我们关注行业趋势时,也会发现到原来行业里不断还会涌现出不少新兴且做的也不错的企业,而这些企业才是我们更需要重点关注的。


二、基础分析的常见误区

1、只关注自己认定的竞品,忽略了行业“新人”

2、数据源驳杂,数据口径不统一

3、表现不理想的时候才看竞品,好的时候一定是“我”做的好

4、网站阶段不同不适合一同进行比较

5、针对数据波动表现没有预案或者分析方法论,从发现问题到落地方案周期太

6、进入新市场后仍然参考老市场的标准和竞品


1、只关注自己认定的竞品,忽略了行业“新人”

——关注月度变化和年度变化

在我们做竞品分析时,第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我们只关注自己认定的竞品,往往忽略了整体行业的趋势和行业新人。

在实际情况中,很多的企业由于自己和竞争对手的关系是熟悉的,所以在人员上或者一些行业的交流上其实都是比较密切的。基于此,可能企业对于自己认定的这些竞品可以获取到比较多丰富的信息,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最了解自己的人不是你自己,而是你的竞争对手。

因为企业认为自己足够了解竞品,所以可能对竞品分析这类报告的需求度和关注度逐渐降低,以致于后面基本都不再关注这些信息。但是这样会让企业只关注了眼前的这些竞品,反而忽略了行业信息和行业新人。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之前的一季度结束后,我发现自己的网站流量有所下滑,就认为我们需要马上调整。但这个时候我们其实是需要看一看所在的那个国家市场中对应的行业目前整体走势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消费整个不强,那我们流量下滑可能也是符合预期的。

但是更要关注的是,在整体行业下滑趋势的基础上仍然在增长的品牌,他们大概是谁,这些其实才是往往被我们忽略的且需要重点关注的竞品。

2、数据源驳杂,数据口径不统一

——首先确定固定的分析周期和统一的数据源,在此基础上再补充行研分析辅助决策

企业在做网站数据或者APP数据监测的时候,出于严谨,大多数会选择在网站上或者APP上部署多套监测代码,但是到竞品分析的时候好像就没有这么严谨了。

有些企业准备做竞品分析的时候,基本上就是搜一搜行业的研究报告,然后就很自然的接受了这个报告上对应的一些结论,也不会再去深究这个行研报告上对应的这个数据源的来源,以及它的数据口径是否统一这种问题。

我们其实比较建议企业自己手里还是要有属于自己的竞品分析工具以及一套属于自己的第三方数据,这样就可以有一个恒定的数据源以及统一的数据口径。那基于这个数据口径得出的一些结论肯定也是更可靠的。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比如说每季度、每半年或者一年我们再去有意识补充一些行业这种分析数据作为辅助的决策。

3、表现不理想的时候才看竞品,好的时候一定是“我”做的好

——关注行业整体趋势

建议大家可以将整体的竞品分析思路能做得更加的标准化和简洁化,当把竞品分析或者基准化的分析做成一个标准化的分析范畴后,就可以避免每次到季度末,只有当我们感觉表现好像不太理想的时候,才会去关注和探讨我目前竞品的表现。

比如有些企业在这个季度或者年度数据表现比较好的时候,总能总结出来很多做的好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某个渠道找到了一个更好的这个优化方式之类的;但只有在做的不好的时候,才会回过头来想说那我要看看竞品做的怎么样,看看整个行业是什么样的,但可能这个时候为时已晚。

所以建议大家把竞品分析做成一个标准化的内容,一旦竞品分析被整合成一个标准化的分析范畴,就能够在每个季度或周期结束时都进行分析,更好地了解整个行业的情况,及时调整策略,而不是只在企业表现不佳时才关注竞品。

4、网站阶段不同不适合一同进行比较

—— 除了分析行业领导者(你的目标)还要分析相似网站(你的底线)

还有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很多新站点在找竞品网站时,只去对标那些已经很知名且成熟度高的网站,忽略了自己可能还在初期阶段的问题。

新站点上来的时候之所以更关注竞品的数据,是因为自己可能没有很明确的概念说我这个网站到底跳出率多少比较合适,这时候就会找一个同类的成熟站点做比较。但是,成熟品牌必然有访客对于成熟品牌的认知,新站点是暂时没有的,所以这个对标是不太成立的。

这个时候我们会比较倾向于建议大家可以去关注一些分析工具,比如similaweb根据您网站自身分析出来的相似站点,这类的相似站点其实可能恰恰比较适合作为您的基础的benchmark。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关注那些行业的领导者,可以把他们作为新兴站点或者新兴业务线的一个目标,但是相应的我的相似站点反而是在我最近的业务阶段中更重要的,它不一定是一个很知名的品牌,但是它目前的体量、它的市场以及网站的上线时长和我是比较相近的,这样我们可以把这些拿到的数据作为底线,也就是作为我的最基准线。在初期阶段的目标应该是至少要优于我同期上线的这些玩家的。这样的一个对比才是比较有指导价值的。

5、针对数据波动表现没有预案或者分析方法论,从发现问题到落地方案周期太长

——标准化和自动化分析,预设场景及数据下钻方案

当你发现一份分析报告要写两次或者三次,那么在第二次撰写的时候,就要考虑它有没有可能变成一个标准化和自动化的流程。

触脉在跟客户沟通的时候,我们会去判定客户的这个需求它会不会重复发生,如果会重复发生,其实从企业的人效角度和工作效率角度上来说,我们都建议最好在一开始制作的时候就多花一点时间把它做成一个标准化的东西,如果能自动化当然更好,这样其实是大大降低我们后面的复现成本的。

其次标准化流程也会帮助企业解决实际落地中的一个问题。比如大部分客户在新季度伊始的时候就很忙碌,因为要去看上个季度的一些重要竞品的表现。但是当下上个季度已经结束了,我们在这样一个时间才开始比较、探讨上个季度的表现是否符合预期,如果不符合预期,接下来要怎么优化的问题,然后再去形成一个分析报告,最后再落地实施,那这个周期必然是比较长的。

如果说这个事情本身就是在像我们日常的季报这样的标准化报告分析过程中的话,那实际上对于大家及时的去做一些响应和应对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6、进入新市场后仍然参考老市场的标准和竞品

——分市场建立竞品档案表现

有些企业在进入新市场的时候,仍然去参考老市场的标准和竞品,忽略了不同市场的玩家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的。

企业在做常规的一些数据监控报告、市场分析的时候,基本上还是会将不同的市场区分开,比如有人做英国市场,有人做美国市场,但是往往可能做竞品分析的时候反而不会这么细分,但是我们还是比较建议大家去关注更细分的重点市场

另外在特定市场里边是有一些品牌在本地化做的是比较好的,我们会发现它的数据表现可能是优于我们在其他市场上的一些表现的,这才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竞品。

在竞品分析中,基准化分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帮助企业更全面地了解行业趋势、自身的优势和弱势、以及增长潜力。然而许多企业在进行基准化分析时常常陷入一些常见的误区。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标准化和系统化地进行竞品分析,避免这些误区的影响。如果您在进行竞品分析时遇到了问题,欢迎联系触脉团队,我们会尽力为您提供支持和帮助!

联系触脉咨询
获取更多服务支持
扫码查看分享活动回放